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在最初
 
本文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与世界论坛、耶鲁大学中美论坛、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上海校友会主办的常青藤中国与世界论坛主旨演讲稿整理而成。
 
演讲嘉宾刘倩,原演讲主题: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
各位早上好,非常感谢常青藤中国与世界论坛的邀请,很荣幸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并分享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
 
这个话题范围很大,所以我们今天重点从两个方向探讨全球经济增长的投资可行方向。
 
疫情发展回顾
 
今年4月《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谈到《九成经济》,文中指出: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即使各国的封锁令解除,依然不能彻底恢复疫情前的正常经济和生活。
 
由于新冠本身具有长期的影响,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依然持续低迷,而经济低迷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比如美国今年的失业率最高达到15%。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超过1/3的美国民众一旦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无论是依靠储蓄、贷款还是变卖资产,生计维持超过不了3个月。
 
经济学人智库预测,全球今年经济增长会是-5.2%。对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GDP增长是-1.7%,今年是当时的三倍严重。
 
EIU预计全球G20国家里只有中国和印尼今年会保持正增长。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GDP直到2022或2023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前景。
 
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各国政府都出台了大量经济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
 
以美国为例,仅仅4-6月美国的借贷就达到了3万亿美金,这是美国历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字。
△在美国,年收入2万美金以下的人的失业率是年收入8万以上的人失业率的两倍以上。
 
尽管特别时期的确需要特殊政策,但是如此大量的流动性进入到实体经济后会产生很多问题。
 
记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希腊在原本就存在债务庞大且无法偿还的前提下,采取了紧缩政策。这让经济增加了更大压力,引发无数民众的不满,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图中的希腊民众在国家会议前抗议示威,大牌子写着“取消债务”
 
当然,大量流动性是否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最有效率的地方,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早在2008、2009年就留下了一个重要警示,当时的流动性并没有平均分到经济体里,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全球收入与财富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当时全球的政治家们没有很好地处理民众的情绪,导致民粹主义逐年攀升。
 
普通人如何在经济寒冬存活?
 
我想先讲第一个故事,与澳大利亚养老金有关。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养老金做出一个决定,大家可以提前预支一部分未来的养老金。之后他们调查这些提前取钱的民众,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花掉这笔钱的。
 
调查发现,提前预支养老金的男性,平均把钱花在赌博的几率比之前提高了12%。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男性拿到钱之后,最多开支是偿还信用卡等债务,第二多是买食物,第三个是赌博,第四个是买车(及相关)。
 
相比之下,女性支出更多的是给自己和家庭成员购买必需品。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让女性更多参与到家庭决策、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益处。
 
第二个故事是从一张照片开始。
 
今年3月1日美国副总统Mike Pence在推特上发了一张照片,说今天白宫开了一个新冠疫情的重要会议。有人发现照片中一个女性都没有。
英国两位经济学家Garikipati 和 Kambhampati教授研究了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情况。
 
研究发现,平均来讲女性领导的地区在对抗新冠疫情方面更有效。
 
这两位教授对比了“情况类似”的两组不同国家或地区,这两组数据的人均GDP、人口、人口密度和65岁以上人口数相近,另外在包括医疗方面,进入该地区的游客人数和性别平等的状况也比较类似。
 
然后她们对比了这两组样本,发现平均来讲女性领导的地区在新冠疫情的控制方面会做得更好(在这194个国家和地区中,女性领导的只占10%)。
 
比如挪威和爱尔兰,爱尔兰病例是挪威的三倍,死亡人数是七倍。
 
还有塞尔维亚和以色列、德国和英国、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她们都发现同样的结论。
△当然这个研究的数据是针对大流行初期,可用的数据质量相对有限。而且检测数量不足意味着病例可能被低估,且死亡的登记方式也因不同国家地区而异。
 
研究有很多具体的讨论,其中既包括了同理心、同情心、倾听、合作等比较女性化的特质的重要性,也涵盖了男性的风险意识,例如巴西总统Bolsonaro说新冠就是小流感而已,或者英国首相Johnson到处跟人握手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探讨, 我们都可以结合第一个故事,鼓励更多女性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和社会决策当中,可以让我们每个人更好的受益。
 
第三个故事,我想聊聊labor。
 
Labor这个词有很多的不同翻译--劳动、劳动力、人、人才等等。在西方经济学里无论怎么把经济学分类,labor economics(劳动经济学)都一定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基于种种原因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的潜力。
 
要知道,经济学最经典的《国富论》开篇第一段第一句话,谈的就是人力;经典宏观经济模型里,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本、技术、还有人力。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教授在研究中国经济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他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两点:
 
1. 中国大量的实物资本投资
 
2. 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拥有的大量中等熟练基础的劳动力
△James Heckman教授
 
从1976年的6亿美金到今年的3万亿美金,我们确实看到了咱们国家外汇储备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仅是因为外商的直接投资FDI,更得益于我们自身的熟练技能劳动力。
 
Heckman教授举了两个例子:
 
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中小学生录取率就已经非常高,1975年的时候中国小学的录取率就已经达到了96%,中学是60%。这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但是这值得我们去认真考虑,因为在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我们的资源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地方——教育也是劳动力投资。
 
2. 另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师生比例已经是亚洲第二了。
 
所以中国大量的中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中国的发展,想要从量变到质变,我们更需要提高教育,培养更多拥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
 
Heckman之前做过一个国际对比,看各国对教育投资和实体投资(买房子、建工厂等)的不同。
 
研究发现,起初中国经济的2.5%是教育投资,实体投资占整个GDP的30%;而同一时期,美国5.4%投资在教育、实体投资占GDP比例17%,韩国教育投资占3.7%、实体投资占30%。
 
而近年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8年占GDP比例超过4%,比之前有相当的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而且这里的教育投资是指政府的投资,不包括私人市场和家庭投资,而家庭投资非常重要。例如中国5%的家庭收入都投在教育方面,对比印度4%、美国2.5%、欧洲1%。
 
斯坦福大学的李宏彬、Rozelle、Loyalka和清华大学的Binzhen Wu四位教授研究了人力资本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中国需要增大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并且提高大学教育的水平。
 
一个是质,一个是量。
 
研究发现,平均来讲,受教育年限每提高0.1年,国家的人均收入可以提高2.6%。再加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者们认为跟教育相关的中国人均GDP增长率可以在接下来20年里保持年均3%的增长。
△上图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美国,横轴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纵轴是人均收入。
 
今天的最后一个故事,同教育提高和收入增长有关。
 
我的一位同事,海归,经济学博士。她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薪酬相当不错,但在北京没房没车。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和公司的开车师傅聊天,她在我们办公室旁边有十几套房子。朝阳CBD周围啊,这个小区有几个房子,那个小区有几个房子。她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开开车。
 
当时我和这位同事聊天,问她希望将来有孩子,是像她一样饱读诗书但没房没车,还是像那位师傅一样,没读很多书也过得逍遥自在。她当时特别坚定的说,要是选后者就打断她的腿。
 
这不是个笑话。当时对我触动挺深的。
 
我们从小被告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觉得读好了书什么都有,可她海归博士依然没房没车。
 
这个故事到了今天,我很高兴的跟你们分享。这位同事工作能力强,公司给她快速升职加薪,后来她也去了其他公司,现在的的工资是当年的N多倍。
 
我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就是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长期的。
 
买房并不能保证永远上涨,但是对自己的投资确是永远增值的。
 
所以各位还在学校里或者刚刚毕业的你们,是否也能耐得住短期的寂寞和诱惑,专心读书、专注工作,选择长期投资和回报?
 
对于自己和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长期要比实体经济高得多。
 
所以,去学习吧,去旅行吧,去探索世界、开拓自我吧!
 
你们最大的财富不是房子不是金子,而是发现并创造一个更好的自我,这个对自我的投资产期回报率才是最高的。
 
同时,研究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大量经济学文献,包括中国的有关研究,都证实——同样一块钱投资女性的教育的回报率比男性更高。
所以,投资女性、投资教育和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最大的分享。
 
教育和人才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
 
谢谢!
话题:



0

推荐

性别经济学

性别经济学

24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分享经典经济学文献,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探讨性别问题。

文章